2025UXDA大赛的复赛战鼓已擂响,高手过招的关键时刻,如何让你的作品在激烈竞争中突围?别担心,大赛君为大家请到了重量级 “智囊”—— 拥有15年行业经验、LINKUX 体验设计咨询主理人邓钧老师。作为连续五年担任UXDA评委的资深专家,邓老师深谙大赛评审逻辑,更懂同学们在作品优化阶段的痛点与难点。
此次,他特意为晋级复赛的团队量身打造了12条实用建议,从问题聚焦到价值挖掘,从设计表达到方法工具运用,全方位拆解 “脱颖而出” 的关键密码。无论你是正在打磨方案的团队,还是想提前学习设计思维的新手,这份凝聚了实战经验与评审视角的指南都值得细细品读。
复赛要怎么准备?如何才能在⾼⼿如云的作品⾥脱颖⽽出?
⼤家好,今年是我担任UXDA评委的第五年了。这⾥也特别感谢UXDA⼤赛平台,把⾼校、企业、公益组织、⾏业机构,以及学⽣、⽼师、⾏业⾥的实践者都连接了起来。它不仅帮同学们接触真实的企业场景、展⽰设计能⼒,也给其他参与者提供了了解⾏业趋势、和新一代设计师对话的机会。
这次应组委会邀请为晋级复赛的同学们写点建议。⾸先,恭喜已经顺利晋级到复赛的团队!但同时也要提醒一下:复赛的竞争会更激烈。那怎么才能让⾃⼰的作品真正脱颖⽽出?我想从四个⾓度分享一些观察和建议,希望对你们有⽤。
01 抓住问题,是设计的关键起点
创新的起点是提出问题,终点才是解决问题。⽽“设计”,说到底,其实就是在解决问题。所以,能不能清晰地找到那个关键问题,是整个设计过程的第一步。
一个好的设计⽅案,必须是对“要解决什么问题”这个核⼼命题,给出了清晰有⼒的回应。很多作品在评审过程中会暴露出⼏个常见问题,⽐如:
调研做了很多,但没有聚焦问题
有的团队在前期调研上下了不少功夫,收集了很多信息,但最后却没有总结出聚焦的 问题。结果就是问题不够明确、不够聚焦,甚⾄太宽泛了,没办法作为设计的出发点。虽然⽂档看起来很丰富,但看不明⽩到底想解决什么、是为谁解决、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解决。 先设计,再找问题来“配”⽅案
有些同学是先有了一个想法,就开始做设计,做完后再反过来“找原因”来证明这个⽅案的合理性。这种⽅式很容易落⼊“我觉得” 的陷阱。但设计不只是表达⾃⼰的想象,它应该是建⽴在对⽤户、市场、技术、资源等多维度理解基础上的有逻辑的输出。
⼀些建议:
建议1 深入了解事实,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。⽐如说,⽤户说“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”,他真正想表达的,可能是“我想更快地从A点到B点”;又⽐如说他说“我需要一把锤⼦”,可能他真正想要的是“拥有一个温馨的家”。
建议2 可以尝试⽤些设计常⽤的小⼯具,⽐如5 Whys、HMW(How Might We)、电梯法则等等,来帮⾃⼰拆解问题,把问题说清楚、想明白。
建议3 每个阶段都要及时做一些总结,⽐如“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了哪些趋势”、“竞品分析中我们看到哪些机会和不⾜”,这样才能一步步推动设计往前⾛,也避免最后信息很多却没有重点的情况。尤其是当⾃⼰陷入到信息混乱时,就要下意识的提醒⾃⼰需要对信息进⾏提炼和总结了。
如果觉得“这个问题太模糊,不知道怎么下⼿”,那可能说明还没有真正进⼊状态。其实模糊 的不是问题,⽽是我们还没把它看清楚。
02 让价值更“尖锐”一点
复赛的竞争激烈,就得靠“差异化价值”来展现。⽽所谓“差异化”,不是说搞个特别炫的形式,或者设计一套别⼈没见过的风格 ,⽽是真正在“价值”层⾯解决了别⼈没能解决的问题,或者你⽐别⼈解决得更好、更周全。
在评审时经常会看到一些“看起来挺丰富”的作品,流程、形式都很齐全,但看完之后却说不上来到底有什么特别的亮点。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前⾯的问题没搞清楚,后⾯的解决⽅案⾃ 然也就不够有力。
⼀些建议:
建议1 回到第一点,多花点时间把问题搞明白,很多时候,只要问题立住了,⽅案⾃然而然就出来了。
建议2 想一想设计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哪⾥?⽐如:是帮⽤户更省时间?省钱?更节能?更舒适?更开心?更容易沟通?更有归属感?当锁定核心价值目标后就聚焦打磨它。
建议3 创新点往往容易打动⾃⼰,但这还不够,要能打动⽬标⽤户才重要。可以找调研时的⽤户再聊聊,或者找⼏位和⽬标⼈群接近的⼈聊聊⽅案,看看他们的真实反应。说不定还能获得意料之外的反馈,可以帮你打磨出更有新意的亮点。
总的来说作品的平庸,缺乏差异化价值亮点,本质上还是源于对问题的定义不明确,未能抓住关键要点。⽤⼼找到它,聚焦解决它,这个⽅案就⾃然会发光。
03 做好设计表达是价值的”放大器”
有了差异化的设计价值还不够,还得把这个价值讲清楚、讲动⼈。设计表达,说⽩了就是把设计成果展示出来的时候,别⼈能不能看懂你到底做了什么,为什么做这个,有什么价值。
我们平时看到很多好的产品发布会,像⼩⽶的发布会,其实也是一次“设计表达” 。雷军讲的不是参数,是“这个功能怎么解决了⼈们真正的痛点”,让⼈听完就知道,“原来这个产品是为我而设计的”。
但在评审中,也常会遇到两个问题:
说得太多,重点反而看不见了
有些同学为了展现⾃⼰的完整思路,从系统的视⾓把每一步流程、每个功能都详细讲 一遍 ,虽然“全⾯”,但真正的亮点、创新点、关键价值反⽽被埋没了。 过多的用⽂字表达,甚⾄直接用论⽂呈现
有些作品逻辑很清楚,但表达⽅式太“学术”,语⾔抽象,像在交论⽂。这种写法虽然可以体现出清晰的逻辑关系,但真的很难直观的传达方案。
⼀些建议:
建议1 可以尝试从⽤户场景出发,讲一个“你是怎么帮他解决问题” 的小故事。⽤一个有故事性的、与真实场景匹配的、具体的、能打动⼈的情境来串起来,让观众产⽣ 代⼊感并突显亮点价值。
建议2 梳理好从研究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,每一阶段的内容都需提炼总结,关注上下⽂逻辑要顺畅,不要让观众去“跳着看” 、“猜你想表达什么”。
建议3 多⽤图表、图⽚、视频、Demo等直观的⽅式来呈现。能让你的观众一眼就能理解到⽅案的效果和价值点。
一句话总结就是:不仅要做得好,还要说得清,⽽且要“吸引眼球、看得明⽩、感受到”。
04 方法和工具用的好,才能少走弯路
不少⼈觉得设计是靠灵感,靠天赋。但其实成熟的设计很多时候是靠“系统的⽅法”来推进的。⼯具和⽅法可以帮我们理清思路,少⾛弯路 。像“双钻模型”就是一个⼤家很熟悉的例⼦,它告诉我们,设计不是一路直冲的,而是要“先发散,再聚焦,再发散,再聚焦”。每个阶段都有该做的事,也有合适的⼯具可以⽤,帮助我们达成目标。
但在评审中也看到一些问题:
工具用上了,但和结果没关系
⽐如Persona做得挺好看,但设计⽅案跟Persona没什么关系;又或者⽤户旅程图画了,但看不出对⽅案产⽣了什么影响。这种“形式到位,内容脱节” 的情况其实很常见。 AI都用上了,是今年突出的特点
有不少作品在⽂字描述上明显“流畅”了很多,应该是⽤AI帮忙润⾊过。这没问题,⽤⼯具是好事。但要时刻提醒自己AI只是⼯具,⽤AI写一段流畅的话和借助AI更流畅的表达⾃⼰的观点是有本质差别的。
⼀些建议:
建议1 ⼯具有很多,不是每个项⽬都要全⽤。了解⽅法的特点、适⽤场景和局限性,才能⽤得恰当。例如《代尔夫特设计指南》⾥就对⽅法⼯具讲得很系统,推荐看看。
建议2 借助⽅法和⼯具的指引,明确各个阶段的⽬标,并按节奏执⾏。⽐如调研阶段的重点就是“了解事实”,⽽不是急着想idea;构思阶段才是基于洞察聚焦发散。如果缺乏节奏管理,就容易混淆问题、⽬标、解决⽅案之间的关系。
建议3 ⽤AI没问题,但一定要保持“主动思考和创造力 ”。
也许有同学会问:“⽐赛不就是看最终结果吗?为什么还要看调研、⽅法、过程、设计表达这些?”
其实,这些维度在设计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: 01 评价设计成果必须回归到它是否有效解决了⽬标问题,这是根本的评判标准; 02 再好的设计成果也需要通过清晰有效的表达才能被理解和感知,传递其价值; 03 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,成熟的设计⽅法和⼯具能提供清晰的思路指引和⽅向。
另外,大赛的核心目标意义也不是为了选出“冠军”,更是希望通过机会实践,帮助学⽣们提前感受到真实项⽬是怎么运作的,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一区新龙大厦503室
扫码关注UXPA
UXPA有问题找小U
© User Experience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(UXPA) China 国际用户体验专业协会 粤ICP备1814243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