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XDA复赛进度已过半,如何让作品突围?大赛君特邀重磅“领航者”薛嵘老师——拥有二十余年消费电子UX设计经验的专家分享参赛思路。
作为初赛评审,薛嵘老师熟稔评审逻辑,洞察团队痛点。此次他结合初赛表现,围绕“AI能力应用”核心,从设计路线、选题方向到AI应用思路,给出针对性建议,为复赛团队指路。
UXD Award 2025初赛评审后的感受
01 设计路线可沿用,但要锚定“AI”核心
从初赛作品来看,大部分参赛团队在设计形式上基本以老路子为主,大致分为两个方向:
PART.01 从发现问题或需求出发,对其进行深入研究,确定核心需求点,然后用设计方法来创建方案,在对方案进行迭代的同时进行验证和调整,最终完成项目。
PART.02 从已有的技术解决方案出发,为之寻求最佳的应用场景与典型的需求与之相匹配,再进行方案迭代和优化,同时也会对技术方案进行适应性调整,从而更好地满足核心需求。
从参赛的角度来讲,以上的基本方式都没有问题,也可以参照赛会主页上赛会指导部分的“用户体验方法”的标准步骤来进行操作。
但是,在选题方面,通过对本届大赛主题诠释部分的详细描述,我们可以明确本次主题的核心在于“通过洞察各领域和场景中的具体人类需求”,“基于人类的实际需求”,“发掘人工智能的无限潜力”。更直白地说,即“人工智能作为能力的应用”。这一主题在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上并未与传统方式产生冲突或差异,而是更加突出了AI智能体能力的运用,探讨如何将近年来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成果,更快速、更直接地转化为满足人类实际需求的能力,让AI的价值真正落地。
02选题方向不设限,但AI应用要“落地”而非“蹭概念”
在大赛的公益命题和企业命题中,公益命题明确提出“用AI联接”,企业命题则均以企业的重点产品为能力基底,包括AI、云产品、智能终端等,要求围绕这些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或项目设计。
由此可见,所有命题都贯穿着一个核心——“AI能力应用”,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的AI应用方式有很多,大致包含大数据的应用、机器学习、云AI能力的本地运用、创新的人机交互模式、AI能力提升生产力、甚至AI辅助的设计优化等等。
作为本轮初赛评审,我看过的项目,选题方向分类大致有如下几个: • 特殊人群关怀,心理辅导或生理辅助,社交辅助 • 环保观念推广 • 传统文化推广 • 数字生命延续 • 概念展示设计
我曾连续多年参与大赛评审工作,这些选题方向几乎都见过,甚至可以说相当熟悉。不过这并非问题所在——选题方向本身没有严格限制,更关键的是要贴合本届大赛“AI能力应用” 的核心主题。
结合前面提到的常见AI应用方向来看,这些项目中,约有半数完全未提及AI能力;剩下的半数里,也有几个项目只是浅蹭了AI概念——比如仅在市场调研阶段用到大数据采集来支撑方案,或是通过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汇总了解对象的位置和状态等。总体而言,这些项目对AI能力的运用占比极低,更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产品创新与服务模式优化层面,并未借助AI技术实现突破性的创新设计。
03 拓展AI应用思路:多元方向供参考
AI能力的应用,因为涉及所有的学科,更是结合特定的领域和场景,解决具体的问题,所以,它是没有统—的答案的,在设计项目的过程中,需要更多的创新的想法和实践,不断地探索,全方位的尝试和优化筛选,最终才能有最佳的方案,这与AI能力本身的特殊性与革命性是直接相关的。
大赛命题中提到的—些AI能力应用的方向可做参考: • AI伙伴情感陪伴 • AI健康监测和智能化生活照料服务 • AI辅助行动助手 • AI安全防护,紧急救援,反诈防范 • AI结合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 • 利用AI预判能力,提前预警和即时应对 • AI利用学习能力,主动提供个人化的服务 • AI利用学习能力,深度理解需求,准确反映的智能信息服务 • AI具有的超过人力的方面的能力的运用:如体力,速度,效率、信息处理、分析、整合等等的方面,成为人类的辅助工具,从而提升人的能力,进而帮助人做出更多以前做不了甚至想象不到的事情 • AI为内核的智能体形象,完成更多的沟通、情感连接、 信息传达等任务 • AI辅助设计和创作能力 (也包括在设计项目中用到AIGC,AI辅助设计等工具)
这些只是AI应用的一部分,实际领域和方式远不止于此,其丰富性与多样性仍待探索。
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一区新龙大厦503室
扫码关注UXPA
UXPA有问题找小U
© User Experience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(UXPA) China 国际用户体验专业协会 粤ICP备18142433号